返回 走进不科学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.......(7.4K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wubaxs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从小麦之前说出那番话后。

    徐云差不多就对现在的情景有了心理准备。

    毕竟小麦的思路,明显就是奔着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去的。

    没错。

    水银延迟线存储器。

    照前头所说。

    如果将计算机史视作一位小说主角,那么存储器的发展史,则无疑是一位标准的女主——还是第二章就登场的那种。

    除了最开始高卢人帕斯卡发明的“加法器”不需要存储之外(因为直接把答案写下来就行了),其余所有计算机的发展时期,都离不开存储器这玩意儿。

    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,又称穿孔卡。

    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,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、字母、特殊符号等字符。

    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,由高卢人布乔发明。

    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,接着就歪楼了:

    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,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——这里不建议嘲笑,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。

    到了1928年,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mm的打卡孔,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。

    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,相当于120字节。

    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,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,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。

    而打卡孔和之后,便步入了近代计算机真正的存储发展阶段。

    首先出现的存储设备有个还挺好听的名字,叫做磁鼓。

    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按摩棒差不多,运作的时候会嗡嗡直响,有些时候还会喷水——它的转动速度很快,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。

    而磁鼓之后。

    登场的便是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。

    水银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和小麦说的差不多,核心就是一个:

    声波和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差。

    当然了。

    这里说的是电信号,而非电子。

    电子在金属导线中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,有些情况甚至可能一秒钟才移动给几厘米。

    电信号的速度其实就是场的速度,具体要看材料的介电常数

    一般来说,铜线的电信号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万公里左右。

    声波和电信号的传递时间差巨大,这就让水银延迟存储技术的出现有了理论基础:

    它的一端是电声转换装置,把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在水银中传播。

    由于传播速度比较慢,所以声波信号传播到另一端差不多要一到数秒的时间。

    另一端则是声电转换装置,将收到的声波信号再次装换为电信号,再再将处理过的信号再次输入到电声转换一端。

    这样形成闭环,就可以把信号存储在水银管中了。

    在原本历史中。

    人类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oi的创始人。

    他发明的那块计时码表每小时可以振频216000次,精准度达到了1/60秒。

    原本历史尚且如此,就更别说时间线变动的1850年了。

    如今的计时器可以精确到1/140秒,也就是厘秒的级别,不过据毫秒还有不少差距。

    小麦在这个精度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根摆轮游丝,可以保证计时器一接收到电信号,就瞬间跳闸断电。

    一切准备就绪后。

    小麦来到桌前,按下了电源开关。

    随着开关的按下。

    鲁姆科夫线圈内部很快产生了电动势。

    看不见的电信号随着电场瞬间跨越到了线圈另一端,接着进入真空管内部。

    哒——

    眨眼不到的功夫。

    摆轮游丝所连接的电路便出现了跳闸,计时器上清晰的显示了一个数字:

    0.09秒。

    这个数字代表着电信号在水银内部穿越的时间,至于能否传输信息则另当别论。

    而按照小麦和巴贝奇的设想。

    这个时间差最少最少,都要在0.5秒以上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......

    单靠一个脉冲电压,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
    “失败了呀......”

    想到这里。

    小麦不由挠了挠头发,然后......

    看向了徐云:

    “罗峰同学.......”

    遇事不决,罗峰同学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注:

    今天回来了,调一下生物钟,大概这两天更新都会凌晨。

    /20/20775/12825048

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.......(7.4K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