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一章 底子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wubaxs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萧叠让人端来了一张椅子,坐在上面,静静等待着。
他出身萧氏南梁房,萧?之子,目前是河州?⒑毕亓睢
作为陇右节度使所在地,?⒑绷钪?按永疵挥惺谟韫?馊耍??从上羰献拥艹鋈危??词窍羰厦派?世簟
大顺三年的时候,萧叠走马上任,至今已经两年了。
?⒑毕鼗乖诮邮找泼瘢?饕?枪刂忻窕В?涫得欢嗌伲?荒甓???О樟恕
眼前就有一批刚来的百姓,京兆府武功县的,杂任官吏们正在给他们登记造册。。
“汝何名耶?”小使问道。
“牛大郎。”
“没名字?”
“就是牛大郎。”
小使愣了一下,但还是认认真真地誊抄完毕。
“年岁几何?”
“三十。”
“京兆府发送时说你是四十岁,为何又三十了?”
“那就是四十,某记不太清。”
小使抬起头来,仔仔细细看了他半晌,最后给他写了个“三十五”。
这种情况太常见了,他早就见怪不怪。
汉人百姓还算好的,很多蕃人压根就没有年龄的概念,愚昧得很。
上次他登记了一个,问他多大,那个羌人说自己可能三十,也可能五十,让人无所适从,只能靠目测了,但往往误差很大。
“不准跑,抓回来就没收田地,发配矿上。”小使警告了一声,又去下一户面前。
编户移民逃跑,时常有之,以蕃人为主。
同一个部落的人明显互相扶持,拉帮结派,住也要住到一起,逃跑也是一起逃。如果你想打听某个不知道去向的人的消息,他的同乡或同部落的人完全可以提供最详尽的消息。
蕃人逃跑的原因主要是拒服兵役。
比如数月前陇右节度使萧遘就下令河、渭、临、岷、兰诸州征发土团乡夫五千人,开往青唐城,配合铁骑军、新泉军、镇国军及罗家部、梁家部、杨家部对叛乱吐蕃人进剿。
路途遥远,关山阻隔,去了搞不好命都没了, 关键是没什么好处。
不过跑的主要是单身汉, 有家有业的就难了。
第二大逃跑原因是不愿受管教, 或者生活不习惯,这也不少。
“汝何名?”
“鹿荣,二十有八。”这是一位流放犯人, 来自魏州。
“家人为何没来?”
“被娘家接回去了,不愿来。”
小使注意到这人曾是个军汉, 不由得多看了两眼。魏博武夫大爷啊, 不得了, 若不是得罪了人,还在老家吃香的喝辣的呢。
“不准跑, 抓回来就——”
“某知晓了。”鹿荣不耐烦地答道。
小使瞪了他一眼,看来这厮没明白自己的处境,当衙兵当惯了吧?
不过他的心地不错, 尽管鹿荣不领情, 一副自暴自弃的模样, 他还是认真说道:“安心住下就是了。这里不缺妇人, 四十岁的鳏夫来了后都好几个孩子了。”
鹿荣愣了一下,撇了撇嘴角, 不过最终还是道了声谢。
“汝何名?”这是一个蕃人,身上还戴着枷锁,这比较少见。
对方说的不知道是什么语言, 小使没听懂。
一位驱使官走上前来,用土语和此人对话了一番, 然后说道:“凤翔镇的土团兵,去兴州讨草贼, 路上有人对他说,前一批去的都死光了, 他就跑了。后来打算发配到唐州当突将,恰逢大帅下令禁止罪犯充军,就送来这边了。”
小使这才明白,道:“林场苦役十年,还欠五十鞭子,打完了送往林场吧。”
很快,几名如狼似虎的州兵上前, 当着众人的面,开始行刑。
惨呼声动天彻地,直到五十鞭子打完,才将他拖走安置。
萧叠在一旁看了半天, 见时间差不多了,便起身离去。
接收移民,是河渭诸州的常规任务,户籍黄册几乎每隔几年就要重新编纂一次,工作量极大。
回程不是很远,而且景色非常愉悦。
萧叠是一个非常“狂热”的田园派诗人,虽说作诗水平一般,但他就是喜欢欣赏乡间景色,尤其是河渭乡间这种略带点狂野和奔放味道的农村。
大夏川两岸平坦的河谷地密布农田。
十年前的旧战场已经丝毫看不出端倪,百姓们散居其间,用自己勤劳的双手,严格执行全新的农业耕作方式。十年间,牲畜的粪便、燃烧的草木灰以及反复种植的豆科作物极大改良了土壤,几乎看不到任何一块所谓的不毛之地——邵树德征兰州期间,曾遣兵在秘密渡过大夏川,大破吐蕃,斩首两千余级,此为平定河州最关键一仗。
河州辖?⒑薄⒎锪帧⒋笙娜?兀?诖笏乘哪甑氖焙颍???丫???咏?煌蚧В?逋蚨?в嗫冢???颂毂δ昙涞幕Э凇
就是文教没那会强!萧叠叹了口气,现在的五万余口中,羌胡之种太多了,甚至可以说超过汉人数量。教化了将近十年,成果只能说还凑合,还得继续努力。
远方响起了悠扬的钟声。
骑在马背上的萧叠寻声望去,层林翠染之中,一座依山而建的佛寺隐约可见。
此寺名“开元”,也就是玄宗朝那会诏令天下各州广建开元寺的开元。河州陷蕃之后,吐蕃人倒没对这座寺庙怎么样,因为他们也对佛陀较为狂热,但河州开元寺还是慢慢破败废弃了,主要原因还是人口大量死亡或逃散,寺庙难以维持。
萧遘出镇河州后,拨款重修了这座寺庙,并从长安请来法师,开坛讲法,广收门徒。
不得不说,开元寺在?⒑毕卣庖淮?故怯邢嗟弊饔玫摹8且蛭蘼坜?海?枷不兜秸庾?旅砥砀#?龅街匾?谌眨?饫锘够嵝纬杉?小
开元寺有不少僧田,租给迁移而来的羌人耕种。
羌人半耕半牧,种地的手艺非常粗糙。
萧叠曾听族叔萧遘讲过,光启三年(887)年底出镇陇右的时候,蕃人就是盯着一块地使劲种青稞或麦子,年复一年,直到彻底耗尽地力,然后就把这块地扔了,荒置五六年,慢慢长满野草,如此周而复始。
这叫什么?这叫游耕,和游牧有差别,但也不大。
其实汉地虽然不游耕,但也是盯着一块地种,虽然有一些肥田举措,终究还是不太行,亩产始终提不上去,数量最多的中田始终徘徊在亩收一斛这条线上。
陇右镇执行三茬轮作制后,情况大有改观,这里与灵州又不太一样了。那边一亩地,今年种苜蓿肥田,第二年种大豆肥田,第三年种麦子,这里是连续两年苜蓿、连续两年大豆,连续两年麦子,更省心,产量也差不多——夏王刚提出这种耕作制度的时候,怕是没想到百姓们也会自己改良。
但也只能连续种两年。连续不断地种粟麦,会让地里杂草丛生。如果不花力气拔草,那么粟麦完全长不过它们,这无疑要花费巨大的人力。
如果家里地少的话,拔草还可以忍受,像江南地区户均几亩、十余亩地,百姓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精耕细作,小心翼翼地呵护农田,才获得了相对高产。
第一章 底子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